随想录4 || 成尚荣: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
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、编辑费、版面费
也许跨界学习的理念、方式影响了我,我喜欢以跨界的视野看待教育。跨界式的“随想录”,有可能让我成为“交界上的对话者”。
我知道建筑界有个“诺贝尔奖”——“普利兹克奖”(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,有两个华人获得过这个奖项。一个是1983年获奖的贝聿铭先生。贝聿铭虽然定居美国,但有永不改变的中国魂,他说:“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,因此有种中国性,深深地留在我身上,无论如何也难改变。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。”他有中国人的风骨,他说:“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,最大的风也只是弯弯腰而已。”
另一个是2012年获奖的王澍先生。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。他获奖以后,学生问他:老师,请您告诉我,搞建筑设计什么最重要?他的回复是:不要问我什么最重要,要问自己什么最有生活的情趣。他还说:造一间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。
这些大家们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?他们成才的奥秘到底是什么?对教育有什么启发?
一次,王澍到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,和小朋友对话时,他说:“亲爱的孩子们,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,很爱好体育,但是没有成为运动员,可如今在这个拼体力的建筑设计界,我的身体素质是最棒的;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,很喜欢画画,但是没有成为画家,可如今我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,画起图纸来是非常轻松的;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,很喜欢作文,但是没有成为作家,可是在获得普利兹克奖时,人家说我的设计稿是写得最有内涵的。当年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,却在我的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,对我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。”
这段话意味深长,余味无穷。
其一,我想到的是五育并举。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都很重要,每一“育”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,都会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作用,而不是无关紧要的。体育让我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,艺术让我们有审美创造能力,智育让我们有文化内涵。五育中的每一“育”都不能少,这叫“并举”。五育并举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成为完整的人。
其二,我想到的是五育融合。五育中的每一“育”不是孤立的,更不是割裂的,它们相互依存、相互渗透、相互支撑、相互促进,在学生身上发生“化学反应”。五育融合形成育人合力,整体性地影响、作用于每一个人,促进学生成为和谐的人。
其三,我想到的是五育并举、五育融合,必须强调以德为先。加强品德修养,坚定理想信念,厚植爱国主义精神,培植中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,润泽心灵,塑造灵魂,塑造新人。要让孩子们像竹子那样,挺直民族脊梁,做一个十足的中国人。
其四,我想到的是,五育中的每一“育”,都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某一个“家”,而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。“化学反应”的结晶是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,但不排斥某一方面的兴趣、爱好和特长的发展。
党的教育方针涉及的是深刻的理论问题,深刻的理论存活于实践中,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也会不断完善、丰富这些理论,同时还会催生新的理论。五育并举,五育融合,一切的一切,都是为了人的发展,我们不妨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,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上,找寻成人、成才的密码。教育就是给他们造一个“房子”,给他们造一个世界,让他们以高尚的生活情趣,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
(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)
随想录专栏文章链接↓
李政林 李政涛 |“新基础教育”教学变革研究的“生命·实践”特质
文章来源: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1年第5期 · 随想录
文章编辑:孙金鑫
微信编辑:杨晓梦
微信设计:新媒体运营部